【深度】折叠屏元年材料迷途

新材料在线 2019-03-09

最近半年,尤其是这个2月,喻东旭很忙。


江苏纳米银材料生产应用基地投产、B+轮融资成功以及折叠屏手机发布之后蜂拥而至的媒体采访,把华科创智推向了风口。作为华科创智的创始人和董事长,喻东旭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里。


2月27日晚23点59分,刚下飞机的喻东旭给新材料在线®发来了两篇关于华科创智纳米银线的媒体采访文章。也就是在这一天,华科创智宣布顺利完成深创投领投,同晟资本跟投的1.5亿元B+轮融资。


在随同媒体采访文章一同发来的还有一份关于纳米银线和华科创智的介绍PPT。这份PPT中,包括可折叠手机在内的柔性触控被喻东旭列为纳米银线的四大应用之一。


“5G的到来和物联网时代,显示将无处不在。”一位创投机构合伙人告诉新材料在线®,随着OLED的良率提高成本下降,OLED显示尤其是柔性显示及其产业链上下游市场潜力巨大。


加入5000+全球OLED柔性显示产业链通讯录,与业界大咖专业交流,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



但现状却并不乐观。新材料在线®采访多家OLED产业链企业并综合市场反馈信息显示,在OLED显示上游的关键材料端和中游面板制造蒸镀等设备领域依赖进口的程度高达9成以上。


不少OLED面板制造企业也已经发现,寄希望于能通过关键材料和设备国产化从而降低成本的要求并不那么容易,起码现在并不现实。


欧阳钟灿院士对此感同身受。作为中国显示产业发展的见证人,他曾坦言,材料方面,我们国家的显示产业大而不强,很多材料是进口的。


面板厂先“喜”后“忧”


2015年,曾强进入一家国内排名前五的券商研究部门电子行业分析师,此前,专业是信息工程的他曾在多家跨国公司从事软件开发。而就是在这一年,显示面板成为他重点关注的领域,理由是:“随着消费电子大屏化和OLED等技术的逐渐成熟,这个行业在未来数年将保持着较高的增长。”。


也正是在这一年,京东方成都第6代LTPS/AMOLED生产线项目正式启动建设。


京东方、深天马和华星光电在一定程度上是代表着中国显示面板产业的三大龙头。京东方从2003年布局第一条5代TFT-LCD产线以来,2018年LCD面板出货量已经高居全球首位。深天马也在国内车载显示面板市场占据最大份额。


从建第一条产线开始,到出货量独占鳌头,京东方LCD面板用了15年,而到了AMOLED时代,这个时间可能仅需要一半即可。


京东方6代AMOLED产线的快速增长见证OLED显示的大发展,过去的两三年间,多家像京东方一样的国内面板厂,涌入OLED柔性显示面板的新扩建大潮。


虽然看好OLED显示市场的增长,但曾强有时候也会在暗地里担忧国内AMOLED产线产能的肆意扩张。“短短三年的时间,6代的AMOLED产线增加了近10条,每条线的月产能都至少在3万片(玻璃基板)。”


折叠屏手机则成为柔性AMOLED显示产业新的助推器,同时也有望打破去年以来陷入增长衰退的智能手机产业,用创新的可折叠屏设计来拉动换机大潮,从而为即将大规模到来的柔性AMOLED产能增加新的释放途径。


IHS Markit显示器研究资深首席分析师Jerry Kang解释说,在推出的最初几年,可折叠AMOLED面板的单位出货量可能不会迅速增长,但单位面积有望比传统显示器更大。面板制造商预计将增加工厂的产能利用率。


武汉华星光电总经理赵勇坚信折叠屏是未来的主战场,“折叠屏带来的商业价值将是巨大的,可能会引发手机的第四次换机大潮。”


与他有着同样想法的面板厂不在少数。


京东方在为华为5G折叠屏手机Mate X提供折叠屏的同时也公开表示,可折叠屏极大改善了智能手机的外观及消费体现,因此未来将是一个大趋势。


京东方折叠屏


在国内面板厂们为折叠屏手机的发布而欢欣雀跃之际,一股隐忧也时刻盘旋在它们的心头。折叠屏手机高达万元以上的售价有可能会对折叠屏手机的放量造成极大的阻碍。


“技术工艺的不够成熟让国内面板厂AMOLED面板的良率较三星可能要低20%以上,这就让成本增加了很大一块。”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国外OLED材料供应商高管告诉新材料在线®,再加上很多核心的材料和设备都要进口,综合成本上来看国内面板企业比之三星的成本可能要高出20%以上。


京东方方面曾披露,2017年10月就已经开始量产的成都6代柔性AMOLED产线目前依然处于产能爬坡阶段,产品良率在65%以上。


而市场上传言三星的良率高达90%。


成本的下降并非易事,除了技术工艺的成熟带来的良率提升,关键材料和设备的国产化是重要武器之一,有了合格且多元化的竞争对手,国内面板厂商才有底气与国外材料设备巨头们议价,甚或是与三星打一场轰轰烈烈的面板价格战。


高成本下的材料国产化迷途


黄道平在近两年和客户的交谈中被问及最多的就是原膜的国产化什么时候能够满足需要。


作为主营OCA专用离型膜、偏光片专用离型膜的东莞鼎力薄膜业务总监,黄道平不无遗憾的告诉新材料在线®,鼎力目前的离型膜原膜基本都采用日本东丽的产品,最希望的就是包括原膜、硅油等在内的材料能够国产化。“国内的原膜总体上不过关,在一些很低端的领域勉强可以使用,但是大厂绝对不会接受,即使价格更低。”


作为国内仅有的量产显示用偏光片的三利谱在其股票首发上市公告中就坦承,偏光片上游的主要原材料TAC 膜和PVA 膜更是被日本企业牢牢掌控。日本富士胶片和柯尼卡美能达两家日企TAC膜全球市占率分别为70%和20%,两者占据全球TAC膜市场约90%的份额,而日本可乐丽占据PVA膜约65%的市场份额。


材料尤其是中高端材料的国产化消息,哪怕是传闻也会引得产业界和市场激动不已。


2月21日和22日,四环生物和西部材料两家上市公司接连在上证e互动和全景网投资者关系互动平台上针对投资者关于公司近期股价大涨,是否中标了京东方柔性屏的CPI膜的提问给出了否定的回答。


国风塑业同样由于其PI膜属性在这波折叠屏手机热潮中格外惹人注目。


作为一家上市20年的老牌塑料薄膜企业,国风塑业在2017年正式启动年产180吨高性能微电子级聚酰亚胺膜(PI膜)材料项目。


据国风塑业2月24日发布的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披露显示,该项目目前已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预计2019年二季度试生产。该项目产品初期规划主要应用在柔性电路板(FPC)的基板制造领域,未规划可应用在可折叠OLED屏幕上的产品,也暂未开展可应用在可折叠OLED屏幕上的产品研发。


这已经是国风塑业自2月14日发布的第三次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却依然无法阻挡投资者对于折叠关键材料国产化的期望。


作为柔性显示尤其是可折叠屏幕的关键材料之一,PI膜和CPI膜(透明聚酰亚胺膜)的国产化在产业界也是焦点之一。


“目前能够量产供货的柔性显示用耐高温PI膜、CPI膜企业只有韩国的Kolon和日本的宇部等日韩材料巨头,尤其是最关键的树脂和基膜。”熟悉产业链的曾强说,国内的柔性OLED显示用PI膜和CPI膜基本上都还处在研发阶段,即使这样,也只有寥寥几家企业开始切入这个领域。


时代新材近日就坦言,公司5G用PI膜、柔性OLED用透明PI等正在研发试验阶段。


曾强不免为之担忧,从研发到建产线再到量产,交付客户验证等是一个不断地过程,有可能达数年之久。即使是这样,最关键的基膜有可能还是要依赖进口,因为这是最关键和技术壁垒最高的环节。


有消息称,Kolon从着手开发CPI开始,已经耗费了十年的时间,期间花费的研发费用更是高达600-700亿韩元。


OLED显示用有机发光材料市场同样不能避免被跨国公司垄断的命运。目前能够量产稳定供货的发光材料供应基本上由陶氏、出光兴产、LG、美国UDC、默克、三星SDI等占据。


国内包括万润股份、濮阳惠成、阿格蕾雅等企业在发光材料领域也仅仅占据了中间体和单体粗品的低价值部分。


“跨国公司在专利壁垒、产能、技术等方面形成了很高的门槛,想跨过去不容易。”欧阳钟灿院士告诉新材料在线®。


而最令人担忧的是面板厂的态度。虽然包括京东方在内的各大面板厂都曾公开表示,将会在国内具备供应的条件下,加大推进国产化材料导入。


为小米双折叠屏手机提供了屏幕的维信诺副总裁严若媛也表示,显示屏产业链利润空间最大的上游这一部分,多数关键原材料还掌握在国际厂商手里。国内在整个供应链的国产化比例,相对来说还处于较低的水平,这也是我们未来产业发展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但材料厂商们对此依然信心不足,有材料企业负责人就曾对新材料在线®发问,一条6代柔性AMOLED产线投资都在百亿级,哪个面板厂敢于首先应用国产关键材料和设备?


就在刚刚过去的2月19日,韩国Liser公司宣布,将向京东方供应171.25亿韩元OLED设备,Liser表示,这是一款用于柔性OLED工艺的聚酰亚胺(PI)激光切割设备。


但有一些投资人和材料人仍然乐观,一位从去年第开始关注柔性显示材料的投资人告诉新材料在线®,柔性显示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相关材料的国产化也是大势所趋,即使开始慢一些,也愿意为之买单,“国产替代永远是投资界的一个热点。”


探路下一步


有着联想和在比亚迪负责为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代工业务经验的喻东旭坦言,在多次看到国内笔记本、手机等厂商因为ITO等关键材料当时都控制在外国企业手里,稍微有什么市场的风吹草动,材料供应不上,国内的手机厂商就要停产。这样激发了喻东旭将好的前沿新材料技术运用起来带出实验室走进市场,做到真正国产化的决心。


作为折叠屏关键的材料之一,华科创智采用了自主研发的银纳米线和CPI材料,将比头发丝还细500倍、透明导电的银纳米线涂覆在可弯曲的CPI薄膜上,在实现触控功能的同时提高抗弯折性。


“要实现手机厂商折叠超过20万次的要求,目前看只有纳米银线能做到。”喻东旭表示,华科创智纳米银线的生产、合成、清洗、加工工艺都是自主专利技术,真正具有原创、独特和先进的特性。


华科创智背后的技术团队是研究银纳米线材料十余年的香港科技大学温维佳教授团队。


解决科研成果的转化难问题,是科研机构乃至于产业界一直试图的难题。喻东旭的产业背景、资源与温维佳教授团队的研发结合无疑是一条出路。


不过,摆在显示材料企业面前的另一道难关是,如何应对未来相关产品上市后的专利壁垒问题。


此前,OLED相关材料都是国外垄断,相关专利也都有这些跨国巨头们持有,而在显示材料国产化的进程中,一旦有某种材料国产化异军突起,随之而来的可能就是大规模的专利诉讼,这对于材料企业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


取得专利授权亦或是与这些巨头达成相互授权不失为捷径。


新纶科技与美国阿克伦成立合资公司也是循此途径。2017年12月,新纶科技公告称与美国阿克伦公司拟设立立合资公司聚纶材料科技(深圳)有限公司,阿克伦公司将投入“用于液晶显示器的负性双折射聚芳醚酰亚胺薄膜技术(包括但不限于相关专利,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配比、制备工艺和产品组分等)”的专有技术包。


与华科创智同样身处纳米银线领域的苏州诺菲纳米就在2018年6月,与目前全球拥有最多纳米银线专利也是目前市场上最大的纳米银线供应商Cambrios就纳米银相关专利完成交互许可。


任何时候,材料的国产化对于成本的降低都有目共睹。


材料国产化的初衷没有问题,国产化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显示产业的材料保障能力以及产业竞争力,也能有效的降低成本。但在目前的迷途中,也许所有人都该停下来仔细思索国产化的真核是什么。


作为三星、京东方、维信诺的柔性屏合作伙伴,喻东旭今年的规划是将银纳米线做得更细,由现在的20纳米突破至8纳米,在降低表面电阻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柔性显示屏的透亮度和清晰度,同时提高良率,产能的扩大也是喻东旭规划中重要的一步,“只有产能的增大和良率的提高,材料成本才能降下来。”喻东旭的预测是明年折叠手机关键的柔性触控材料价格将下降一半。


更多柔性显示关键材料研究报告,请扫描下方图中二维码获取



点击如下链接查看来源站点的原文: 原文链接

必须先登录才能执行相关操作!